翟俊卿 陈郁郁 王西敏 | 面向劳动素养提升:美国中小学学校花园教育探析与启示
作 者 简 介
翟俊卿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陈郁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王西敏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正高级工程师
摘 要
学校花园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正规教育的实践场所、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教学手段、联结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纽带。经过百年发展,学校花园的教育功能得以深化和拓展,展现出多样化的生命力。从组织建设来看,美国学校花园有一整套系统的实施策略,包括从获得多方利益者的认同和支持到制订学校花园教育规划,再到选择和开发课程。从教学实践来看,美国学校花园教育以基于花园的学习为教学策略,以体验式学习为理论基础,经由劳动教育类课程、学术类课程和学科融合课程直接或间接地培育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认知、劳动行为、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等四个维度。2020 年3 月我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劳动素养新内涵并强调劳动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基于美国中小学学校花园教育在培育劳动素养上发挥着独特作用,得出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的几点启示:因校制宜丰富劳动体验,有效整合校内资源,统筹安排劳动实践课时;有效融合学科共生点,生成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深化劳动素养内涵;最大化劳动教育效能,促进学校—学生—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内外联合及协作。
关键词:劳动素养;美国;学校花园;体验式学习
随着2020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教育部门明确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涵,并强调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育新时代劳动素养。《意见》中还强调各学校在加强劳动教育时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虽然我国现行可供劳动教育的实践资源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校外实践基地,这样的实践方式存在“参观体验”多,而“劳动体验”少或“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难以使学生真正养成终身热爱和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我国在劳动实践方面尚缺乏长期可持续、多元化、安全的实践教育场所。
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学校花园教育在针对劳动素养提升方面已较为成熟。从花园的建设与维护到课程活动的设计等多方面,美国中小学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且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发现,学校花园教育对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都产生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从19世纪末美国建立第一座学校花园(School Garden)开始,学校花园的教育功能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从一开始的自然学习、粮食补给、生产技能培训,到健康和营养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再到跨学科融合教育,学校花园已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研究表明,学校花园教育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典型体现,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能持续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公民道德和健康的身心,并有利于解决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复杂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加强劳动教育的初衷。本研究重点梳理美国中小学学校花园教育的发展脉络及教学实践评价,目的是探索以学校花园为基础的体验式学习(Garden-Based Learning,简称GBL)作为改善劳动教育手段,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构建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和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一、美国学校花园的发展历程
学校花园通常指位于校园内或学校附近的花园,以生态知识普及、营养教育和学习生活技能等为目标,将体验学习放在首位,整合多学科领域,并将学校、家庭和社区联系在一起。加州学校花园网络组织(California School Garden Network,CSGN)将学校花园定义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使教育者在各种跨学科、基于标准的课程中融入实践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观察、探索、实验、培塑的动态学习环境。需要指出的是“School Garden”虽然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学校花园”,但在实践中,很多地方的学校花园同时会种植可食用的蔬菜,学生在收获季节可以采摘食用,并且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
利用学校花园开展教学的理念最早起源于欧洲。早在17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鼓励在学校中建设花园,通过园艺教学生欣赏和感恩自然。随着这种将自然环境作为教学场域的理念在欧洲被广泛接受,19世纪初大批学校花园陆续建立起来。位于美国麻省的乔治·帕特南学校(George Putnam School)于1891 年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学校花园,麻省学校花园的发展吸引了进步主义教育者的关注,杜威等具有前瞻性思维的教育家开始探索课堂、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联系。杜威认为将知识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体验式教育、实践教育,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此后,学校花园在美国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花园被用来教授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培养公民道德、劳动技能和价值观塑造等。
20世纪初,美国的学校花园得到了国家园艺和农业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芬妮·帕森斯(Fannie Parsons)在德威特·克林顿公园(DeWitt Clinton Park)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以儿童教育为主题的花园。她认为花园不仅能提供食物,还能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公民美德,包括诚实、自主、公民责任感、正义、劳动尊严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随后,许多教育实践者纷纷建立类似的花园,寄希望于通过花园将青少年与自然联系起来,教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公民。1995年,加州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全美第一个学校花园政策“每个学校都有花园倡议”(Garden In Every School Initiative),旨在通过建立学校花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此丰富青少年的生态知识、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学业成就及提升环境意识等。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学校花园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此,美国学校花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一段时间内,学校花园项目和相关课程激增,如波士顿学校庭院项目(Boston Schoolyards Initiative)、康奈尔花园学习项目(Garden-Based Learning Program at Cornell)、波特兰学习花园实验室(Learning Gardens Laboratory in Portland)、旧金山绿色校园联盟(San Francisco Green Schoolyard Alliance)、伯克利可食用校园项目(Edible Schoolyard in Berkeley)、4-H青年花园项目(4-H Youth Garden Programs)等。发展至今,美国大部分学校已将花园作为课程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场所。
二、美国学校花园教育的实施办法与教学策略
(一)实施办法:获得多方认同—制订教育规划—选择或开发课程
美国学校花园是将学校、学生、社区和社会组织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实施有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设法获得多方利益群体对学校花园教育理念的认同和支持。在美国社区文化的影响下,学校花园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获得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且要明确它是否符合学校和社区对培养有能力学生的期望,并向社会组织寻求专业上的帮助和建议。
此外,学校还需要制订一份中短期教育规划,主要聚焦花园的规模大小和生长作物等,且需要与学校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相适应,并明确如何将花园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中。此环节最后的重要工作是选择和开发课程。学校必须明确花园教育是作为一个专题课程或者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中,还是单独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课程。此外,课程开发者要明确课程的核心价值及主题,每个课程都应包含实践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全纳性等理念。同时,有效的学校花园教学也离不开专业机构和人士的协助。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园和劳伦斯科学馆共同开发的“花园中的数学”(Math in the Garden)项目包含了数十个实践活动指导,以达到在劳动实践中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技能、促进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效果。这些课程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选择和指导,有效推动了更多学校创建和实施学校花园教学活动。
学校花园教育的实施策略还为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独特机会。例如,加州樱桃园小学(Cherryland Elementary School)成立了自己的花园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志愿者。此外,委员会还与加州大学植物园的专家合作,开设更多的教育项目。在学校花园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家长和社区志愿者能够有充分的互动。
(二)教学策略:基于花园的学习
学校花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且要与花园里的日常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美国学校花园教育的教学策略是基于花园的学习,这是一种利用花园作为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教学策略,以体验教育为基础。基于花园的学习包含各种任务、活动和项目,花园是融合学习的基础,学生和教师通过积极正向的、有吸引力的、真实世界的经验,进行跨学科融合教育。
1. 创设真实、动态的学习环境
学校花园环境的创设是教学策略的重要一环,花园的环境是学习的基础。美国部分中小学在建设花园的过程中,初步策略是指定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分别作为花园协调员与教师或专业工作者一起创建花园和种植花园里的作物等。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的花园环境,并最大程度让学生融入花园教育中,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花园,做到因校制宜。比如,少数学校因场地空间有限会选择在楼道、楼梯口等地设置简单的种植床、容器或利用一个教室开设室内生长实验室。总之,在环境的设置上遵循开放性、动态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2. 通过具身体验进行学习
从理论角度来看,由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在教学层面是与GBL最为相关的方法。学校花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更为学生提供动手体验、反思观察、总结学习的动态教育环境。将这样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的学习场所纳入教学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一步。库伯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并提出“体验式学习模型”。该模型包括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 of the New Experience)、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 lization)和主动检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连续循环所组成的学习过程。这四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四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是“通过改变体验的形式来创造知识的过程,而知识来自于对体验的理解和转化”。直接体验在学习中起到媒介和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反思和实践检验,将反思结果内化为新的认知。
体验式学习中尤为重视劳动实践体验,其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注重检验和再应用,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学习新的技能、形成新的态度,甚至新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
3. 突出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美国中小学校中,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在学校花园中开展教学,包括数学、语言、音乐、绘画、科学、历史和社会研究、体育健康等普通课程,还有烹饪、手工、木工等劳动教育类课程。学校花园既是单个学科的教学场所,也是多学科融合教育的教学工具。作为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形式,学校花园将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也将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融合。如麻省一所小学开设的花园课程中有一节课,主题为“随着时间增长的测量”(Measuring Growth over Time),主要内容是种植和测量豌豆植株,并预测到下一次测量时这棵豌豆会长多少厘米。该主题课程融合了科学课程(植物的生长)、数学课程(测量、计算、预测)、劳作课程(种植、堆肥、打扫)、艺术课(绘制生长图纸)等。
除传统学科的融合以外,还有以终身教育目标为核心的学科融合形式。终身教育目标包括积极的社交和沟通技能、个人行为态度和品德教育、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如加州太平洋小学(Pacific Elementary School)于1984 年开始利用学校花园开展食物实验室(Food Lab)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种子到餐桌”整个食物循环的学习机会,发展至今已成为所有学生在校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食物实验室里,学生们会帮助准备学校的午餐。学生需要自行选择在实验室中担任的角色及工作任务,如经理、面包师、食品准备人员或厨师等。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主题课程融合了多门学科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对未来职业规划也有一定帮助。同时,通过反复体验完成工作任务,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还能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并促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劳动来增强责任心。
三、美国学校花园教育中蕴含的劳动素养
从美国学校花园教育的历史发展到具体实施的教学策略,一个核心点是始终不变的,即劳动实践,没有劳动实践就无从谈及基于花园的学习策略。在基于花园的学习中,无论是科学课、历史课等学术类学科,还是烹饪、木工等劳动教育类课程都必须通过劳动获得具体体验来了解发生了什么,习得了什么知识或技能,从而通过反思观察来感受自己的经历,进而探究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进行概括和修正,最后积极检验而得出未来自己将如何做。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学校花园教育让学生沉浸在真实情境之中,将抽象和具体的概念、理论和实践、语言和视觉学习、反思和行动、行为和态度联系起来,将学习带到生活中。学生可以在学校花园中通过劳动和实践体验,使个体直接或间接地在认知、行为、态度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即:劳动认知、劳动行为、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见图1)。
在学校花园情境中,劳动素养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时,体验式学习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和劳动素养的每一个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该模型的内外圈都是不断转动,呈螺旋状不断发展的。
(一)劳动认知
劳动认知指的是以劳增智,在学习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进而使劳动能力持续迭代。有研究指出以花园为基础的教学可以促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发展,也是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帮手。美国中小学普遍设有烹饪、木工、园艺、销售等劳动教育类课程,而学校花园往往作为开展这些课程的主要场所。除劳动教育类课程外,还有教学大纲要求的学术类课程也将学校花园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如较常见的有科学(92.4%)、环境教育(83.1%)、数学(68.6%)和语言(67.8%)。学生可以在学校花园劳动实践中获得诸多体验。以烹饪课为例,学生能习得农作物识别、采摘、清洗等劳动知识和技能;使用菜刀、明火等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劳动体验;以及创新菜品的体验;最后展示成果进行表达交流的体验等。显而易见,学校花园是学生学习、应用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理想场所。在麻省的马瑟小学(Mother Elementary School),数学教师让三年级学生在学校花园学习如何测量面积和周长。教师认为学生虽然已经在课堂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基本概念,但是解决的主要是课本中提供的问题,缺乏实用性,而学校花园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对已有的概念和观点进行有效更新。这不仅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更熟悉,还学会灵活应用,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校花园项目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也有促进作用,如提高学业成绩、习得技能(维护花园的技能、家庭生活劳动技能等)。
(二)劳动行为
美国学校花园作为学生在校园中长期的实践场所,在培养学生劳动行为习惯上有较大的优势,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对养成健康、安全的劳动习惯有积极作用。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以及体验劳动带来的收获。已有研究表明,城市环境中的绿色空间可以缓解注意力缺陷障碍、提高青少年的自律性、促进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缓解压力等。学校花园为学生提供了在户外进行创造性探索和玩耍的机会,以及接触自然环境带来的益处。很多美国中小学利用学校花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项目,如:学校安装一个收集雨水的水箱,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绘图和报告;采摘的芒果被榨汁后,安排学生们在学校小吃摊上出售;要求学生们对学校两周内的膳食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通过种植和照料树木,学会如何减少自己的碳排放量来保护环境等。学校花园作为校园内一个固定的、长期的、综合的、便捷的绿色场所,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习惯养成都有积极影响。在花园中,学生通过挖土、种植、除草等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丰富的身体锻炼,而学校花园的独特之处就是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劳动。有学者对学校花园纳入小学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教师一致认为学校花园为学生提供了与大自然互动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积极的行为改变。研究发现,学生对学校花园的使用频率与他们在花园里参与劳动的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的自我认知呈显著正相关,即经常参与学校花园教育实践的学生,其自主性会得到提升,能主动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劳动态度
劳动态度强调的是培育学习者的自觉劳动意识、责任担当和尊重劳动的态度,进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想劳动、会劳动、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学生在参与学校花园教育的过程中,除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以外,还能激发态度上的转变(如责任感、尊重自然、主动参与等)。在幼年时建立与自然的联系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发现在童年时期参与花园教育活动对成年后的环境态度和行为养成有重要影响,如表现在对自然的欣赏、尊重和保护上。著名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花园除了可以用作教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学习社会交往和沟通技能。在一项研究中,超过一半的美国教师表示他们在利用花园进行课程实践的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品德教育和对责任感的培养。此外,美国学校花园还是全纳教育的实践场所,不论种族、性别、身体状况,还是智力水平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场所进行体验式学习,并对自身、对他人都有所帮助。大部分学生参加学校花园项目后,老师和家长都明显注意到他们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有所改善、上课更有纪律性、参与度更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随着他们对花园工作的投入而增强;自尊和自信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感到自豪和幸福。学校花园为所有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实践中使其得到满足和充实,克服了在传统学校课堂中产生的持续的失败感,甚至自卑感。
(四)劳动情感
劳动情感是劳动素养中最为重要的要素,需要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并能身体力行奉献社会,让学生从心里爱上劳动,并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从内心感到生活幸福,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相较校外实践基地或研学等短时间、间歇性的体验式学习,学校花园在情感升华上具有更加直接、深入、持续的优势。例如,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各种生物间对生长需求的异同,以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差异。学生还会因为没有按时为植物浇水,而很快需要为此承担不负责任的消极后果,相反,也可能会享受到辛勤劳动后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植物缓慢的生长期也让学生们了解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进而学会珍惜,也增强了耐心。此外,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在花园中的辛勤劳动美化了校园环境,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实践中激发的创新思维、在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过程中培养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都能推动学生服务社会,实现公民价值。美国学校花园不仅是学生道德实践的有效场所,还是促进青少年审美提升的重要平台。花园的布置、花草植物的种植、整体花园的结构等都需要学生的参与,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美国学校花园教学实践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及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从认知、行为、态度和情感等方面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多种素养,如责任感、尊重劳动、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审美能力、协作能力、关爱他人和公民意识等。可以看出,美国学校花园是以劳增智的实践平台,同样也是以劳强体、以劳养德、以劳育美的重要教育手段。现已基本形成以优化学生劳动认知、提高知识与技能、培育创新性与批判性思维为出发点,以培养劳动行为习惯和意识、增强合作沟通能力、公民参与感及责任感为途径,以造就具备未来社会适应力和劳动素养的合格公民的教育风尚。
四、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提升年轻一代的劳动素养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十分重要,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要体现。随着2020年3月《意见》的发布,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提出全新的更高要求,这对学校自身和当地社会机构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存在场地、理论指导、课程设计等诸多问题。尤其还面临着如何将不断丰富的劳动素养内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高效传达,以及避免流于劳动知识技能表面而失去对生活实践和价值层面的有力指导等问题。就前文分析总结,美国学校花园教育在提升劳动素养方面具有四点明显优势:(1)在内容与形式上,特别重视因“课”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做中学”,激发学生热情和动机,提高教育有效性;(3)学校花园相较校外的实践基地能够更持久地培养一个人的劳动行为习惯、态度、能力和精神情感,而不是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学习任务;(4)学校花园教学实践是贯穿教师讲解、个人探索、团队合作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螺旋式循环、层层递进,多层次、系统化地提升学生素养。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中小学校以学校花园为实践场所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因校制宜丰富劳动体验:有效整合校内资源,统筹安排劳动实践课时
“劳”的内涵丰富,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注重实践体验。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诸多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场地,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安排中,普遍以大扫除、节日性的活动(植树、慰问老人)等间歇性、临时性的活动来填充劳动教育的内容,难以确保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和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
因此,中小学校可合理利用校内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开辟一个集中的持久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学校花园),结合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劳动体验,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意见》中还强调各地、各学校在加强劳动教育时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这一观点与体验式学习理念不谋而合,也符合学校花园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在学校花园中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一是融合多学科的教学目标实现多措并举,如市场调查研讨(数学、语文)、古代劳动者角色扮演(艺术、历史)、种植蔬果(体育、科学)、售卖农产品(数学、科学)等形式,锻炼青少年在实际情境中的劳动行为与意识。二是与其他德育活动联合开展,首先明确劳动教育与环境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的关联性,再在此基础上协同推进,有助于提高效率避免重复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价值观。
(二)有效融合学科共生点:生成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深化劳动素养内涵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劳动教育不能再维持“单打独斗”的局面,应和传统课程寻求共生点,走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的狭隘误区,开发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因此,应构建以“劳动实践”为主线,贯穿认知、行为、态度、情感为一体的学校花园课程体系。首先应确定各学科与学校花园教育相关的主题,把学科理论知识融入科学、生物、美术、物理等课中,安排专门的学校花园劳动教育课程表,如植物生长主题涉及科学知识、自然知识、数学知识等,园林设计主题则涉及美术、音乐、历史、地理等知识。其次,发挥教师专长,结合本校文化和国内外优秀教材案例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将学校花园作为实践场所和教学手段,基于体验式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大纲和课程知识信息,创造更加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机会,培育学生新时代劳动素养,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态劳动教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花草作物生长的特殊性,应灵活运用学校花园真实情境,视时视情开展探究性的学科融合课程,真正做到从做中学,将劳动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根据《意见》的要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三个层次的要求,劳动教育融合课程要在不同学段和年级设置不同内容,层级递进。
(三)最大化劳动教育效能:促进学校—学生—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内外联合及协作
《意见》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且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做出规定”。虽然,将劳动教育纳入“重要内容”的政策导向以及学科融合课程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劳动教育的学习时间。但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难免会对劳动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固有的标准化考试令学生不得不围绕升学科目进行学习,而导致劳动教育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毋庸置疑,家庭要在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则要发挥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美国中小学利用学校花园将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效整合在一起。因此,国内可以尝试以让家长作为社区志愿者、高校及教育组织作为智囊团融入学校花园教育,形成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体,家庭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协同育人的格局。总之,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良好的健康的整体大环境,只有将各要素联合起来积极作为才能最大化劳动教育效能。
总之,“学校花园”在我国并不是新鲜事物,国内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局部实践,但尚未形成体系,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学界对其教育价值的探索更显得不足。本研究通过对美国校园花园教育的实施策略、教学策略,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劳动素养的梳理,旨在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可行的探索方向,希望未来通过更多理论和实践,有效建立与中国教育国情相适应的学校花园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参考纸刊。)
● 引用本文
翟俊卿,陈郁郁,王西敏.面向劳动素养提升:美国中小学学校花园教育探析与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2(01):81-93.
欢迎关注